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 吉林省快三新快三官网 > 新闻动态 >清末“一文铜元”的铸造历史及背景探析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8:12 点击次数:130
图片
清末“一文铜元”,是清末时期清廷为缓解当时市面小额铜元匮乏、银钱兑换不便而铸造的辅助性货币。该类铜元主要分为官铸和地方铸两类,现存世数量稀少。笔者拟利用清末档案、史料等对“一文铜元”铜元的铸造历史、背景以及流通情况作一初步的探析。该钱币与传统的圆形方孔钱不同,呈圆形无孔状,俗称铜板,广东地区称其为“铜仙”。其诞生于大钱制度彻底崩溃、制钱体系又难以恢复的历史节点。咸丰三年(1853年),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,清廷财政收入锐减,为筹措军费除推行捐纳政策、缩减官吏俸禄外,自三月三日起开始大量铸行各类大钱,由于种类繁多,引发了币制混乱与私铸泛滥,最终导致近代史上一次恶性通货膨胀。图片
在古钱币收藏领域,“一文铜元”因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和稀少的存世量,深受古钱币爱好者的青睐。清末时,由于社会动荡不安,铜元的铸造和流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,不同地区、不同时期铸造的“一文铜元”在版别、数量上差异很大。一些稀有版别,如特定年份、特定铸造局所铸铜元,更是凤毛麟角。近年来,这些稀有版“一文铜元”在古钱币拍卖会上屡次拍出高价,成为资深藏家们竞相追逐的目标。此外,“一文铜元”是研究清末经济、政治、社会状况的重要实物资料。通过研究,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货币制度、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变革的脉络。从该钱币的铸造数量和流通范围,能推测出当时的经济规模和商业活动的活跃程度;从铜元上的文字和图案,能探寻到当时的政治理念和文化思潮。图片
困境下的无奈之举清初,铸钱所用铜料主要依赖云南等地的铜矿供应。但到了乾隆后期,随着云南的铜矿资源逐渐枯竭,外加开采难度越来越大,铜矿供应变得愈发困难。此时,虽然新疆铜矿资源丰富,但由于开采技术、战乱以及管理问题的限制,开采效率每况愈下。例如道光年间的阿克苏铜厂,曾因“ “铜矿日塞,铜苗不旺,铜本难铸 ”,被迫裁员转包,改由当地人开采,导致产量长期停滞。图片
到了清末,情形更加严峻。随着铜价大幅攀升,民间为获取利润,兴起毁钱取铜之风。广东钱局(即广东官银钱局)因亏损过重,停止了制钱的铸造,致使市面上钱荒加剧。在银贵钱贱的局面下,十文铜元面额又较大,无法满足民间日常零星交易,随后物价急剧上扬,百姓生活困苦,市场急需小面额辅币。此时,香港趁机向广东输入大量铜仙(即铜元,又称铜板、铜毫、铜角子等)牟利,进一步扰乱金融市场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 年),两广总督李鸿章和广东巡抚德寿商量后,觉得粤省靠近港、澳,而外洋当十铜仙在民间也有人使用,于是上书清廷,请求试铸铜元来应对财政赤字。同年六月,广东开铸铜元。图片
独具特色的“一文铜元”初期的“一文铜元”,其币面标注“每百枚换一圆”,意图衔接新式银本位制度。但这和中国传统社会以制钱为单位的用钱习惯不合,因为老百姓平时生活的物价都是以“文”为计价单位,用起来很不方便。随后调整策略,参照部颁当十钱范式改铸每枚当制钱十文的铜元。紧接广东之后,福建、江苏也开始铸造铜元。清廷看到效果不错,就下令沿江沿海各督抚筹款仿铸该钱币。此后,各省开始竞相设厂滥铸铜元,安徽、湖北、浙江等十多个省份都陆续加入了铸造行列。图片
清末铜元的面值有二十文、十文、五文、二文和一文五种,其中铸行最多的是十文,其次是二十文,五文以下铸行得很少。一文铜元的铸行时间更短,从光绪三十二年湖北开始铸行,到宣统年间,铸行不过十余年,在中国钱币史上犹如昙花一现。光绪三十二年九月,湖北省铸行的一文铜元,正面珠圈内为“光绪元宝”,上缘为“湖北省造”,下缘为“一文”,两侧为满文“宝源”;背面为水龙纹并配英文铭文。次年直隶省所铸则改作“光绪通宝”于珠圈内,环绕双龙戏珠图案,背面直书“北洋”“零用一文”。图片
稀缺与精美并存由于当时铜价高,如果按照法定钱、银比价来铸造一文铜元,钱局就要亏本,所以各地钱局大多不愿意铸造。为此,光绪皇帝专为铸造一文铜元颁发谕旨:“著度支部通行各省厂凡铸当十铜元,必须于定额之外,加铸三成一文新钱,以资补救。其形式重量,铜质铸本,均须豫为核算,妥为配合。”但真正铸行一文铜元的省份并不多,除了造币总厂,只有江南、直隶、湖北、河南、四川、福建六省。而且各厂都没按规定铸造,铸造数量也不一样,四川、福建两省铸行得很少,只有江南铸行得较多。清廷对“一文”铜元的定位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清廷颁布《整顿圜法章程》,正式启动全国统一的铜元铸造计划。在此背景下,天津造币总厂开始试铸“大清铜币”系列,其中“一文”面值的设计颇具深意。据1906年户部档案记载,“一文”面值的定位为“补零找赎之用”,只为解决市面交易中制钱不足导致的“银贵钱荒”问题。当时一两白银约合1000文制钱,而新式铜元每枚当十文,导致小额交易出现找零困难。铸造“一文”铜币的设想,正是为了完善货币体系的层级结构。然而这一计划遭遇现实阻力。图片
据1907年《大清新法令》显示,由于铜价持续上涨,铸造一文铜币的成本已超过其面值,形成“铸币即亏本”的尴尬局面。天津造币厂首批试铸的“丙午年”一文样币,实际含铜量达3.2克,按当时铜价折算成本约1.5文。这种经济悖论导致多数省份仅象征性铸造,最终全国实际流通量不足百万枚,成为清末币制改革中典型的“理想丰满,现实骨感”案例。清末时期,风雨飘摇,内忧外患不断,“一文铜元”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。该钱币个头虽不大,却承载着那个特殊年代的诸多印记。不过,它的形制统一,小巧玲珑,样式新颖,制作精美,是不可多得的钱币收藏品。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相关资讯